近日,教育部召开“教育这十年”“1+1”系列发布采访活动第八场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科技创新改革发展的有关成效。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雷朝滋在会上介绍:下一个十年,教育部将着力加强有组织科研,加快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支撑。
“过去一个时期,高校科技工作发挥了自由宽松、学科交叉、基础深厚的优势,自由探索取得了很大成绩。下一个十年,高校科技工作要实现再次跨越,答好向世界科技前沿进军,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仅靠自由探索是远远不够的。”雷朝滋说。
“加强有组织科研是北大科技创新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孙庆伟说。近年来,北京大学持续调整优化院系结构,先后设立人工智能研究院、能源研究院、材料学院、未来技术学院、集成电路学院、计算机学院、智能学院、电子学院、双碳研究院、青藏高原研究中心等教学科研单位。
“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必须深入推进有组织科研,克服单打独斗、资源分散的弊端。”曾嵘说。2021年2月,清华大学研究制定了《关于完善和发展大学创新体系的若干意见》,明确要强化面向重大问题的“有组织科研”,推动学科“大交叉”、组建“大团队”开展科技攻关。
雷朝滋指出,“有组织科研就是要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把过去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能干什么就干什么,转变为国家需要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
为此,要大力推动“四个转变”。在项目组织上,从被动的“接单式”向主动谋划、主动服务转变,建立重大任务组织机制,主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行业产业发展的需要。在平台建设上,从“自由生长”向定向培育转变,围绕重大需求和攻关任务,加强培育布局。在团队建设上,从“戴帽子”向重实战转变,在实战中发现和造就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及其创新团队。在支撑引导上,从资源引导向综合施策转变,要更加注重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
(中国教育报记者 张劲松/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