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处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上海市关于科技自强自立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精神,以上海电机学院深化产教融合推进全国示范应用技术大学建设行动为契机,根据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目标任务,制定2024年科技处工作计划。
一、工作思路
立足临港、服务上海、面向长三角,坚持产教融合特色发展道路,大力推进科技工作内涵建设,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目标,以机制体制改革为动力,激发广大师生的科研积极性。聚焦电气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与工程、3个主干学科,推动与控制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应用经济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形成以工科为主,“经、管、文、理、艺”诸学科协调发展的局面;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为标志,加强“科技协同创新基地”建设;以国家级项目稳步增长为标志,确保基础研究与应用技术研究水平有提高;以高水平人才团队组建为抓手,打造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高水平学科团队,具备承担高层次和重大科技创新科研任务的能力;充分抓住临港新片区建设的大好时机,利用我校地处“临港新片区”的地域优势,紧紧围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竞争能力、人才培养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充分发挥科技管理的导向功能、桥梁纽带与服务功能,构建良性互动的科技创新体系,为我校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型大学提供优势学科和创新科技成果支撑。
二、工作目标
按照上海电机学院“十四五”改革和发展规划(2021-2025年),到2024年底,全年科研经费到账10000万以上;获得省部级以上政府奖及行业奖11项及以上;获省部级及以上项目25项及以上,其中国家级项目10项;发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论文发表数120篇及以上;专利转让金额500万元及以上。具体指标如下所示:
具体科技指标 | 2023年 (目标/完成) | 2024年 |
科研到款(万元) | 10000/9200 | 10000 |
省部级以上政府或行业科技成果奖(项) | 9/10 | 11 |
国家级项目数(项) | 12/3 | 10 |
高水平论文(篇) | 138/110 | 120 |
成果转化项目金额(万元) | 400/476.5 | 500 |
省部级科研平台 | 2/1 | 1 |
三、具体措施
(一)继续优化学科布局,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
2024年科技处将优化学科布局、凝练研究方向、创新发展模式、注重交叉融合,精准聚焦,以高端装备制造与服务学科群引航“雁阵式”学科发展体系,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1.“高端装备制造与服务”学科体系建设走深走实。
聚焦“小电机、大锻件、智能造”学科特色,融入区域主导产业“新能源、重燃机、大飞机、半导体、网联车”,打造与区域产业深度融合的学科体系,大幅度提升服务长三角、尤其是临港主导产业的能力。
2.聚焦建设四大学科领域,大力发展三大学科领域。
以《上海电机学院“十四五”改革和发展规划》中期修订和《高水平培育学科(领域)中期评估优化调整方案》为契机,聚焦“先进电机驱控与智能运维、高端装备智能制造、能源装备材料工程与技术、装备制造信息处理与智能技术”四个学科领域,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管理与服务、高端装备工业设计制造融合、航空制造与运维”三个学科领域,在学科团队、学科平台、学科方向上取得更大的建设成果,更好的服务新片区主导产业。
(二)学科科研平台建设落地落实,打造学科建设底座
学科科研平台是学科建设的基础,2024年将把规划的学科科研平台落地落实,打造坚实的学科底座。先进电机研究院管理机制体制进一步完善,完成电机测试平台建设,启动电机加工平台建设。配合上海电气集团中央研究院,氢能中心实验室在2024年5月份前改建完成且设备安装到位,成立理事会,选出院长,管理机构完善。持续推动“动力之城”研究院建设,闵行实验室改造完成,透平叶片智能制造研究中心、重型燃机部件级气动设计仿真和试验研究中心一期设备安装到位。启动航空研究院建设,建设航空复合材料实验室、航空制造与再制造实验室、航空结构健康监测与安全评估实验室、机载座舱人因工程实验室、航空电动力联合研究中心、激光量子探测研究中心等。启动新能源大数据研究中心建设。
(三)启动军工保密资质认证工作,打造新的增长点
加快发展军工科研,是提高学校科研水平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是学校发展航空航天前置条件,也是扩大学校影响力的一个新的突破口,在2024年启动军工认证工作,配合党政办,制订保密申请工作方案,成立保密工作申请小组,争取2024年11月份邀请专家进校审查。
(四)加强有组织科研,助力高水平项目数突破
积极鼓励和引导二级学院的管理功能,强化二级学院纵向课题的培育功能;重点针对近三年青年基金结题的老师,邀请小同行专家进行一对一辅导,实现“青转面”突破;积极发现和培育优青和杰青后备人才,开展突出拔尖人才走出去行动,与行业内高校或头部企业加强合作,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子课题。围绕我校重点优势学科建设自科小同行评审专家数据库,每月邀请相关专家参加我校的会议、论坛、讲座等多种方式和形式加强与相关专家的联系度。
(五)政产学研合作,扩大“产学研”影响
积极拓展与地方政府、产业园区、企业的合作,充分发挥现有科技工作站、产教融合工作站、技术转移中心作用,密切联系地方政府和园区科技相关管理部门,挖掘企业技术需求,对接学校技术成果,促成1000万元以上科技合作项目,并开拓1-2家新的技术转移中心;开展横向项目管理、技术转移相关业务培训1-2次;充分利用临港新片区支持科技创新的相关政策,加强与本地企业之间的合作广度和深度。
(六)完善成果转化制度,推进成果转移转化
按照十二届市委三次全会部署,市科委等7部门印发的《上海市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开展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长期使用权、建立专业高效的科技成果运营机制、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相关人员激励制度、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制等事项的前期准备及调研。通过推荐高质量科研成果参加工博会、上交会、科交会、各类成果推介会议,举办产学研对接会和成果转移转化会等多种途径推进专利转化及成果转让,确保到账额500万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