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科技处工作计划

发布时间:2023-03-10

科技处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上海市关于科技自强自立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精神,以上海电机学院深化产教融合推进全国示范应用技术大学建设行动为契机,根据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目标任务,制定2023年科技处工作计划。

一、工作思路

立足临港、服务上海、面向长三角,坚持产教融合特色发展道路,大力推进科技工作内涵建设,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目标,以机制体制改革为动力,激发广大师生的科研积极性。聚焦电气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3个主干学科,推动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设计学、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形成以工科为主,“经、管、文、理、艺”诸学科协调发展的局面;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为标志,加强“科技协同创新基地”建设;以国家级项目稳步增长为标志,确保基础研究与应用技术研究水平有提高;以高水平人才团队组建为抓手,打造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高水平学科团队,具备承担高层次和重大科技创新科研任务的能力;充分抓住临港新片区建设的大好时机,利用我校地处“临港新片区”的地域优势,紧紧围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竞争能力、人才培养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充分发挥科技管理的导向功能、桥梁纽带与服务功能,构建良性互动的科技创新体系,为我校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型大学提供优势学科和创新科技成果支撑。

二、工作目标

按照上海电机学院“十四五”改革和发展规划(2021-2025年),2023年底,新增省部级科研平台1个;全年科研经费到账9000万以上;获得省部级以上政府奖及行业奖10项及以上,力争国家级科技成果奖1项;获省部级及以上项目30项及以上,其中国家级项目10项;发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论文发表数120篇及以上;专利转让金额300万元及以上。具体指标如下所示:

具体科技指标

2022

(已完成)

2023

科研到款(万元)

8000

9000

省部级以上政府或行业科技成果奖(项)

14

10

省部级及以上项目(国家级)(项)

286

3010

高水平论文(篇)

100

120

成果转化项目数或金额(个/万元)

13/272.2

300

省部级科研平台

1

1

 

三、具体措施

锚定“中国特色、上海优势、临港模式、电机品牌”发展目标,以“小电机、大锻件、智能造、产交融”为发展路线,坚持产教融合,深度嵌入临港新片区能源装备、智能制造、航空制造及运维行业关键共性技术三大行业产业链,以科研团队建设为抓手、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平台建设为载体,全面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充分利用外部资源,挖掘创新潜能,集中力量建设以电气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为核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应用经济学、设计学等学科为支撑的具有鲜明特色、优势明显的高端装备制造与服务学科群,组建高水平学科和科创团队,打造高能级学科与科创平台,产出高层次科技成果。

(一)打造高水平产业化学科群

坚持“聚焦主干、融入产业、强化特色、培育优势、校企共建、融合共进”的学科建设思路,强化学科建设与区域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关系。服务区域产业布局,打造高水平“高端装备制造与服务学科群”,建设“先进电机”“能源装备智能制造技术”“先进能源材料”等创新平台,形成集人才培养、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功能于一体的创新策源高地。

1.  共建上海临港氢能研究院

与上海电气共建临港氢能研究院,充分发挥双方各自的产业与技术资源优势,在协同创新、平台共建、人才共享、团队建设、学生培养、资源融合、产品研发、科技攻关、成果转化等方面深度合作,搭建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之间的桥梁,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重大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以及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

2.  共建“动力之城”研究院

与中国重燃共建“动力之城”研究院,通过校企联合攻关的形式,重点研究重型燃机部件级气动设计、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透平叶片智能制造工艺、内部流场特征提取及装配工艺等方面内容,促进重型燃气轮机产业更好的发展,同时带动促进高校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形成产学研用的良性循环。

3.  上推进海电机学院先进电机研究院建设

推进“上海电机学院先进电机研究院”的建设工作,聚焦先进电机设计制造、驱动控制、智能运维等方面的基础、应用与产业化研究。在高分子无铁芯电机方向形成国际领先水平,孵化出“上海先进电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高压电机智能运维专业技术服务平台”等省部级科研平台,孵化产业化成果13项,建成国内领先的先进电机研究平台,助力电气工程学科成为国内一流学科。

(二)建设科技协同创新基地

围绕区域重点产业布局,在能源动力、民用航空、集成电路、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与行业头部企业协同创新。聚焦工程实现环节和技术创新领域,加快推进校企共建科技创新基地,协同推动关键技术领域的创新发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新型电机电控,助力国家“双碳”战略发展;与上海电气协同推动氢能应用研究,助力清洁能源事业发展;与中国重燃共建国家燃机创新中心,助力大国能源装备自立自强;加强与积塔半导体等企业共建车规芯片工程实现实验室,助力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培养。

(三)推进多元主体有组织科研

聚焦行业、产业“卡脖子”技术,加快建立健全校企科技创新合作制度和组织机制,推动多元主体合作开展有组织科研。发挥学科专业和科技创新资源优势,协同政府主管部门或重点企业,联合设立新型研发机构,在共建、共管、共治、共享、共进等方面实现创新突破。整合学校优势学科力量,携手头部企业共建氢能创新研究院、“动力之城”研究院等科研平台,助力“国际氢能谷”、“动力之城”核心区和“东方芯谷”建设。

(四)打造高水平产教融合工作站

联合地方政府、产业园区,2022年建设2个及以上产教融合工作站,发挥工作站作为产业链和创新链联结枢纽作用,为企业提供测试分析、技术咨询、专利申报、标准制定等方面支持,为校企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联合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供技术服务。建立临港新片区产教融合大数据平台,建设企业技术需求库、研发设备与仪器资源库、科技成果库和高校/企业人才库,强化校企科技成果、科研资源、科技人才的协同匹配,促进学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化。

(五)鼓励合作,争取高层次科技成果奖励

在产学研合作项目、纵向项目成果基础上,凝练方向,提炼成果,与项目合作方合作申报高层次科技成果奖励。与其他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通力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力争参与国家级科技成果奖申报。

(六)建立健全科研管理机制

2022年基础上,继续完善科技相关制度,计划制定上海电机学院产教融合工作站和技术转移中心建设管理办法和上海电机学院有组织科研实施管理办法、修订海电机学院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平台建设与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为推进有组织的科研、建设高水平产教融合工作站、建设省部级平台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