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机学院部分科研团队10月项目进展

发布时间:2022-10-31



电气学院吴昱颖博士实现铁电基复合材料在极化内建电场下有效驱动污染物降解


近日,上海电机学院电气学院吴昱颖博士在铁电基材料在极化内建电场下降解污染物方面取得新进展。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人们的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但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却是对社会的严峻挑战。如何有效解决污染带来的危害,逐渐成为热点研究课题。在处理废水污染的现有策略中,太阳光驱动的污染物降解因为对环境无害且具有成本效益,故而前景巨大。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光生载流子的高复合率严重阻碍着该技术的发展。

针对上述问题,吴昱颖博士等人运用铁电材料铁酸铋和硫化镉的内建电场产生的极化电位分离载流子,大大提高了载流子的传输和应用效率。通过共价键将ZIF-67和上述材料复合在一起,提高了光吸收能力,形成了高效的Z型和II型异质结构。受益于铁酸铋和硫化镉纳米片中内建电场产生的极化电位分离载流子与ZIF-6优异性能之间的协同效应,大大提高了载流子的分离转移和应用效率,可以有效降解水中双酚污染物。该工作对于利用太阳能和内建电场进行高效污染物光降解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图一、铁酸铋(a)和复合物(b)的电滞回线

图二、材料的(a)光电流图(b)阻抗谱(cPL(d)寿命图

该成果以“Piezo-photo coupling effect and extended optical absorption of piezoelectric-based hybrids for efficient bisphenol A degradation”为题发表在国际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上,上海电机学院吴昱颖博士作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





机械学院曾玲艳教授获批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近日,由我校作为牵头单位,与中国联合重型燃气轮机技术有限公司共同申报的“高效、零排放先进燃气轮机联合循环整机气动匹配仿真技术”项目获国家工信部批准立项。该项目属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专项,由“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基础科学中心”管理,我校项目负责人为机械学院曾令艳教授。

 该项目针对我国“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目标和未来“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发展方向,针对未来一代燃气轮机需求,以氢为主要燃料的纯氧燃烧燃气轮机联合循环为方向,对分流再压缩纯氧燃烧联合循环构型进行整机气动匹配仿真研究,形成燃气轮机变维度整机仿真技术,快速预测燃气轮机联合循环性能,支撑高效、零排放先进燃气轮机联合循环特性快速分析。该项目以基础科学中心国际合作项目理念“超前探索、国际合作、开放共享、协同创新”为指导,支撑“高效、零排放、低污染”未来一代发电燃气轮机研究的多项关键技术。

筹建中的燃机试验台

 该项目的获得,标志着我校“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和措施成效显著,学校科研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也标志着我校逐步形成有组织科研、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的能力得以提升。

 项目负责人曾令艳教授主要从事燃烧、气固流动等方面的研究。近五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横向课题10余项。共发表SCI检索文章74篇,出版专著1部,授权中国发明专利78项,授权英国、美国、德国专利各1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及省部级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材料学院王相虎教授首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支持项目资助

.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项目立项通知,由中山大学与我校材料学院王相虎教授团队联合申报的重点项目“氧化镓基调制掺杂高迁移率顶栅晶体管与集成研究”获得立项,我校王相虎教授团队承担重要研究内容,研究经费120万元。这是我校首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

该项目针对我国高新技术的“缺芯”痛点和卡脖子技术-半导体薄膜晶体管(TFT)芯片,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超高清显示技术,研制新一代氧化物薄膜透明TFT器件。长期以来半导体薄膜TFT芯片的发展面临外国严苛技术壁垒,而第三代宽禁带氧化物半导体提供了一个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和垄断的机遇。本项目以实现高迁移率InGaZnO合金半导体薄膜TFT为核心目标,以能带工程和掺杂调控技术突破瓶颈难题;以大尺寸高质量外延膜和δ型调制掺杂技术为基础实现高载流子迁移率、高稳定性的Ga2O3基全透明TFT芯片。项目有助于超高清显示用驱动集成芯片实现跨越发展,突破国外公司巨头垄断。

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国家级课题的筹划与组织申报工作,积极推进有组织科研,此次重点项目取得突破,彰显我校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科技创新能力有了稳步提升。

2022年度,我校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1项,青年基金3项。


















Page 1 of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