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科技处工作计划

发布时间:2022-09-21



科技处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上海市关于科技自强自立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精神,以学校综合改革为契机,根据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目标任务,制定2022年科技处工作计划。

一、工作思路

聚焦电气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3个主干学科,推动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设计学、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形成以工科为主,“经、管、文、理、艺”诸学科协调发展的局面;以先进电机、能源装备、智能制造、航空制造与运维等产业为导向,以高水平人才团队组建为抓手,打造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高水平学科团队,具备承担高层次和重大科技创新科研任务的能力;围绕主干学科建设高层次学科平台,整合全校学科资源,形成特色学科方向;坚持以区域主导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坚持产教融合、产学研结合,主动服务企业,以产带研、以研促产,成为区域企业的研发、中试基地,全面融入区域经济,为我校建成高水平应用技术型大学提供优势学科和创新科技成果支撑。

二、工作目标

按照上海电机学院“十四五”改革和发展规划(2021-2025年),2022年底,新增省部级及以上重点平台1个;全年科研经费到账7000万以上;获得省部级以上政府奖及行业奖3项及以上,其中国家级科技成果奖1项;获省部级及以上项目25项及以上,其中国家级项目9项;发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论文发表数75篇及以上;专利转让金额50万元及以上。具体指标如下所示:


具体科技指标

2022

科研到款(万元)

7000

省部级以上政府或行业科技成果奖(项)

3

省部级及以上项目(国家级)(项)

259

高水平论文(篇)

75

成果转化项目数或金额(个/万元)

15/50

省部级及以上重点学科

1

三、具体措施

以服务长三角尤其是临港新片区能源装备、智能制造、航空制造及运维行业关键共性技术为主线,坚持产学研合作、产教融合,深度嵌入三大行业产业链,以人才团队建设为抓手、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平台建设为载体,全面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充分利用外部资源,挖掘创新潜能,集中力量建设以电气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为核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应用经济学、设计学等学科为支撑的具有鲜明特色、优势明显的高端装备制造与服务学科群,组建高水平学科和科创团队,打造高能级学科与科创平台,产出高层次科技成果。

  1. 打造3个优势学科基地,建设1个高端装备产业智库

聚焦于电气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3个主干学科,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学科交叉融合、相互支撑,围绕能源装备、智能制造、航空制造与运维产业,形成以高端装备制造为特色的学科群。在学科建设资金、师资队伍建设、政策制度方面对于主干学科予以倾斜。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根据学科特色优势,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重点建设3个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化应用于一身的高能级学科和科创平台,建设1个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智库。

  1. 先进电机设计与驱控基地

该基地主攻4个特色研究方向:高分子无铁芯永磁电机、直线电机驱动控制、风电电机智能诊断、大型核电电机再制造。

该基地涉及学科为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和材料科学与工程。面向的产业为风电、水电、核电等能源装备行业用发电机,机械、汽车行业用电机,以及电机再制造行业。

学校背靠上海电气集团,依托校办企业长期从事电机方面的研究和检测维修,在电机设计、驱动与控制、检测、维修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特色。临港新片区重点发展的能源装备产业中,大型电机是关键核心技术,重点发展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中,电机是关键核心技术之一,平台与区域主导产业方向契合。

在该平台基础上,力争孵化出为上海市大型电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者上海市特种电机驱动控制重点实验室。

  1. 能源装备智能制造基地

该基地主攻4个特色研究方向:多向模锻智能制造技术、能源装备数字化制造、工业机器人和工业大数据。

该基地涉及学科为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讯工程。面向的产业为发电机组多通管接头,风电、水电、核电、燃气轮机等能源装备行业大型主轴、叶片,航空产业装配产线。把智能制造与上海电气能源装备制造、中国重燃燃气轮机制造、中国商飞装配产线与运维相结合,做出示范应用,可解决行业痛点,彰显学校学科特色。

在该平台基础上,力争孵化出为上海市能源装备智能制造工程中心。

  1. 高性能零部件热成型与测试基地

该基地主攻特色研究方向为:大型锻件热制造与控形控性、高效热电材料、能源装备连接与界面控制、燃气轮机测试检验技术。

该基地涉及学科为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电气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面向的产业为发电装备用大型主轴、壳体和叶片,船用主轴和曲轴的锻造,航空产业用飞机大梁、起落架和主承力框的锻造,飞机发动机与重型燃气轮机叶片涂层,能源装备构件、零部件以及芯片封装业的焊接、燃气轮机与飞机发动机运行参数的测试检验技术等。

学校的两个市级科研平台:大型铸锻件制造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上海市大件热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经过多年建设已形成较高研发实力。高端装备制造业是临港支柱产业,上海电气、中船重工、中国重燃、三一重工等企业需要大型铸锻件及构件焊接技术,中国重燃、中国商飞等公司需要高温高压条件下的发动机、燃气轮机的运行参数检验技术,该平台可支持临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在该平台基础上,力争建设中国重燃-上海电机学院联合实验室,中国商飞-上海电机学院联合实验室。

  1.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智库

依托学校上海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海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整合学校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外国语言与文学等学科资源,联合上海电气、中国重燃、中国商飞行业领军企业,并整合校内外的专家资源,力争将“上海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打造成服务于能源装备和航空装备制造为特色的高端智库。

(二)培育高端科研人才,打造高层次学科与科研团队

鼓励高层次人才组建研究方向优势明显、人才梯队结构合理、特色显著的高层次科创团队,鼓励跨学科、跨专业建科研团队,合作科研,集体攻关。引导教师自觉加入团队,引导团队研究方向与学校特色学科、优势科研平台吻合。

对于有一定特色和优势的研究团队,鼓励建设研究所或智库,着力培养青年教师,形成5个左右高水平服务行业的科研创新团队(40岁以下青年人才不少于1/2)。

(三)融入区域经济,坚持产学研结合,提高创新和服务能力

采用“扎根临港、面向上海、深耕长三角”的策略,坚持科技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坚持以产业、行业需求为导向进行产学研合作,切实为企业解决技术问题,提高科技服务能力,争取更多横向课题以保障科技成果产出。

1.全面融入区域经济

深度对接地方政府科创管理机构,签订产学研发展的框架协议,深度参与地方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机构建设,对产学研合作从政策引导、项目对接、经费启动等多方面予以支持和保障。深入行业协会、园区、企业一线调研,掌握企业实际需求、研发方向、了解企业痛点,与企业建立长期性的密切合作关系,形成信任和分享机制。

2.坚持产学研结合,促进成果转移转化

一是要把握机遇,把科研创新特色与临港新片区、浦东新片与长三角一体化的建设结合起来,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校地合作。二是要进一步挖掘学校科研特色,主动与企业对接,引进社会资源,推进服务社会能力。三是建立健全与临港新片区企业、政府和行业协会科技学术交流机制,使教师、企业科技人员之间不同层次的技术研究和科学研究的交流活动定期化、常态化、制度化。鼓励广大教师到临港企业挂职,参与企业生产实践;鼓励广大教师在学术组织、社会团体中担任职务。四是积极邀请临港企业家来校进行学术与技术交流,做到学术研讨与技术交流活动长年不断线。鼓励学校各院部主办或承办临港区域学术会议,扩大学校的影响。五是探索校企、校地合作创新模式,在学校与上海电气集团、上海振华重工集团、上海临港集团、长三角市县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战略合作。六是进一步优化科研工作布局,探索建设适应新形势需要、遵循市场与创新规律的产业技术研究院,围绕相关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突破产业核心关键技术,形成技术标准、转化等重大科技成果。

政府、企业、学校三方或双方共建建立科技研发基地、综合服务基地、人才培养与培训基地,组建一批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推动一批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培育一批产学研产业化基地、搭建一批产学研协同创新服务平台。

建立更有实效的校企合作机制,鼓励教师或团队深入企业,与企业建立以互信、互利为基础的合作机制,实现一个科研团队与一个龙头企业共建一个科研平台,深度绑定、共同发展,力争形成不少于3个产学研合作基地、校企合作联盟、协同创新共同体。

加强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引进外部技术经纪人队伍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

(四)提高承担国家、省部级重大科技项目能力

1.共同申报项目,承担、参与一批有重大影响的科技任务

依托学校3个主干学科、3个学科基地、多支学科创新团队,与重点大学、科研机构、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知名企业等合作,共同申报国家重点产品研发计划、省部级重大专项,承担或参与一批有重大影响的科技任务。通过参与重大科技项目,锻炼团队,提升重大科技创新能力。

2.共建实验室,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与上海电气合作,共建高效电机联合实验室、重型汽轮机智能制造联合实验室等,与中国重燃合作,共建气动与传热联合实验室,与工程热物理研究院合作,与中国商飞合作,共建发动机运行参数测试实验室。通过共建实验室,参与到国家重大工程或重大攻关项目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五)鼓励合作,争取高层次科技成果奖励

在产学研合作项目、纵向项目成果基础上,凝练方向,提炼成果,与项目合作方合作申报高层次科技成果奖励。与其他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通力合作,发挥各自优势争取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5项以上,其中国家级科技成果奖1项。

)健全科技评价机制

一是从量化评价走向质量评价、特色评价、代表作评价。基础理论研究主要评价:科研成果的学术贡献、理论水平和学术影响力等。应用技术研究主要评价:理论应用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科研成果转化及技术推广主要评价: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推广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实际贡献等。是与相关部门合作,进一步改革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型高级职称的评审标准,使评审条件与科技成果转化型教师的成果产出更相符。是出台科技成果奖励办法,对重大科技成果进行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