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学校科技工作总结及2019年工作思路

发布时间:2019-03-25

2018年,是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的攻坚之年,是学校党代会确立学校分“两步走”目标的第一年。学校科技工作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以学校第一次党代会为抓手,在校党政的正确领导下,整合科技资源、提升创新能力,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为目标,自强不息、不断奋进,取得了优异成绩。如果以科学技术奖、科技平台建设、国家级项目、高水平论文等目标衡量,2018年的上海电机学院科技工作,出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预示着学校的科技工作将从此迈上新的征程。

下面分三个方面进行汇报。

一、2018年科技工作总结

2018年可谓是上海电机学院的“科技元年”:以第一主持单位、第二完成单位分别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二等奖各1项;首次获批上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第一单位)、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第二单位);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6项,基金数与基金经费数创历史新高;科研论文首次被ESI数据库收录。普通高校科技考核指标首次完整。

截止至11月底,全年科研到账经费总额3033.29万元,其中纵向到款993.5万元,横向到款2039.79万元。申请发明专利201项,授权发明专利86项。全年科技成果转移转化4项。

这一切,得益于党政的高度重视,得益于兄弟部门如人力资源处、财务处、监察处、资产与实验室管理中心的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1、 大走访、大调研,完善科研制度

2018年伊始,通过大走访、大调研,在梳理、比较其他高校相关制度的基础上,学校科技条线先后对《上海电机学院横向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上海电机学院横向合同管理办法》、《上海电机学院二级部门科研工作考核办法》、《上海电机学院科研工作量计分办法》等多个文件进行了修订;同时,新增了《上海电机学院科研启动经费管理办法》、《上海电机学院新进教师首聘期考核实施办法》、《上海电机学院科研人员行为规范》、《上海电机学院无形资产管理办法》、《上海电机学院成果转移转化项目进入昂电机电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管理办法》等管理办法,逐渐完善学校科研制度,建立健全的科研管理体系,营造学校良好学术氛围,激发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提升科研质量,为学校科技工作助力。

2、 重积累、善总结,科技奖励持续不断

学校自2015年首次以第一单位获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之后,加大了培育力度,指导教师要经常归纳自己的研究成果,善于总结自己的科研所得,重视科学研究积累。在2016、2017两年分别获得3项、1项科学技术奖的基础上,2018年,学校又获批两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其中,以我校为第一主持单位、材料学院王相虎老师为第一项目负责人申报的《高效硅基太阳电池的光电管理关键技术》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另外,以电气学院姚晓东老师为第一项目负责人、学校为第二单位申报的《节能超高速智能化柔性精密卷绕技术及应用》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3、 搭团队、筑平台,工程中心首次突破

近年来,学校坚持在团队建设、平台建设上发力。一方面,做好上海市 “2011协同创新中心”——大型铸锻件制造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另一方面,在“六张特色名片”的基础上,先后又培育了“高端清洁能源装备材料、电机与驱动系统、大锻件制造技术、电动工具及医疗器械工业设计、上海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等6个研究所,秉持“自己定目标、专家评选、按目标考核”的原则,优胜劣汰,保持了团队建设的强劲活力。

学校积极申报扬帆计划、晨光计划、启明星计划等各类人才项目,2018年设计与艺术学院教师杨晓扬的“以用户体验为导向的脑电图电极帽设计研究”获批上海市教委“晨光计划“项目艺术专项。

2018年初,大型铸锻件制造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成功研制了“S90大型船用曲柄”,解决了现有大型船用曲柄制造技术的瓶颈,大幅度提高了材料利用率,使得我国曲柄制造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得到了上海市政府的表彰。

2018年10月,“高端清洁能源装备材料”研究所、“电机与驱动系统”研究所分别与江苏江东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华源防爆电机有限公司联合申报的《江苏省(江东科技)特种光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华源)节能电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18年11月份,“高端清洁能源装备材料”研究所申报的《大件热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上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这是我校首次获批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4、 重培育、强激励,基础研究爆发亮点

为加强基础研究领域的建设,学校一方面加强培育培训工作,投入了30万元、确立了15个项目进行培育;先后举办了7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强化训练营,邀请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专家做国家自然基金申报的一对一辅导;另一方面,学校也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广大教师出“好成果”,写“好论文”,明确一篇高水平论文的奖励额度。

2018年,以我校为第一单位申请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计50项,最终获批立项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资助金额共计150万元,创我校有史以来国家基金立项数及资助金额数新高。除此之外,学校在2018年还分别获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冷门“绝学”和国别史等研究专项、青年课题,上海市体卫艺科处艺术科学规划项目各1项,其中冷门“绝学”项目为首次获批。学校长期以来积极配合上海市教委科技发展中心和上海市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会联合实施助推计划、联盟计划项目。2018年,共获批助推计划2项,联盟计划1项。

更为可喜的是,我校在ESI高被引论文方面获得突破:据2018年ESI(基本科学指标)最新数据显示,我校以第一单位、第一作者首次有3篇论文入选该数据库,分别为电子信息学院副教授的《A Method to Improve the Robustness of Gas Turbine Gas-Path Fault Diagnosis Against Sensor Faults》的论文和电气学院文传博教授的《Event-based distributed recursive filtering for state-saturated systems with redundant channels》、《A reduced-order approach to filtering for systems with linear equality constraints》论文。

基础研究亮点纷呈一方面与高强度大范围的培育培训有关另一方面与学校的激励措施有关它激发了我校教师在基础研究方面的积极性及投入程度势必会带动我校相关学科专业的发展为学校科技工作注入强大动力

5、 长三角、一体化,产学研合作结硕果

在长三角一体化加速推进的大背景下,学校明确服务长三角区域,聚焦“浦东、闵行、奉贤”三个区,深化靖江、临安、芜湖、姜堰、如东、启东六个技术转移中心分中心(一个三角,三个区,六个中心),重点对接上海电气集团、上海振华重工集团、临港集团,提升我校产学研能力。

2018年,学校围绕长三角,不断扩大服务半径,在现有六个技术转移分中心基础上,与浙江省武义县人民政府、江苏省启东市科学与技术局、昆山市科技局签署了合作协议,并与江苏省海门市和溧阳县启动了产学研工作。学校产学研的服务范围从2008年的苏浙两省两市拓展到苏浙皖赣四省十市,服务区域不断扩大。与地方企业达成的产学研合作17项,到款金额114.6万元,投入产出比达8.82倍。

学校与闵行、浦东、奉贤三个区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学校对接国家战略,主动服务“三个区”的区域经济发展,助力上海南部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以及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的建设。2018年学校首次获批闵行区重大产业技术攻关计划3项,与上海诺诚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获得上海产学研合作优秀项目奖1项,“直立康复系统”项目在第二十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荣获高校展区优秀展品奖一等奖获批1项浦东新区科技进步奖,获得浦东新区科经委35万元的科普项目资助;截止到11月底,学校与三个区共计百余家企业签订107项产学研合作协议,到款金额993.3786万元。

对接上海电气集团、上海振华重工集团、临港集团等大型企业是学校技术立校、应用为本的根本。2018年,学校与三大企业共完成横向合作到款金额139.565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

1、科研管理体系亟待健全

学校科研管理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健全;各部门之间还存在信息孤岛;教职工的科研积极性不高、学术文化和氛围没有形成;

2、高水平成果亟待加大培育

学校高水平成果相对缺乏,虽然2018年取得了一些进步,但距离学校党代会确立的“两步走”战略还有一定的距离,亟需加大高水平成果的培育力度。

3、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亟待推进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已经出台两年了,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上热下冷,中央、省级政府积极推进,但企业、高校顾虑较多,教师积极性难以发挥,从而转移转化难以落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亟待推进。

 

三、2019年科技工作思路

(一)指导思想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学校第一次党代会精神,以学校“十三五”规划为指引,推动学校科技工作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上海电机学院“两步走”的宏伟目标。

“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为标志,力争高水平科研成果有突破;以“上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为标志,力争“工程技术研究”建设有成效;以“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持续增长为标志,力争“基础研究”再提升;以“六张名片”为标志,确保学校科研有特色;以“一个三角、三个区、六个中心”为标志,实现产学研合作全方位,使得我校科技工作的支撑、服务、辐射作用逐步彰显。

(二)目标任务

对标“十三五”科技发展目标,2019年,力争政府类奖励、社会力量获批5项及以上;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突破20项;发表SCIE/EI/CSSCI源期刊论文65篇以上;科研投入经费达9000万;确保上海电机学院(南通)工业设计中心的开工运营。

1、 完善管理体系,试水科研特区

为全面深入学习国家、上海市有关科研管理方面的政策文件,准确把握文件精神和具体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与纪委办公室(监察处)、审计处、人力资源处、财务处、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研究生处等部门一起完善学校现有的科研管理制度,构筑符合学校发展的科研内部管理体系。

积极推动科研特区建设,在人事聘用、专职科研人员岗位设置、职称晋升、聘期考核、科研启动经费管理等方面实行全新的管理机制,将科研特区逐步建成上海电机学院科学研究体制创新的试验田、创新成果孕育的摇篮、学科带头人才培养的沃土和产学研合作的平台,促进学科交叉、集成和融合。 

2、 加强顶层设计,力争“科技奖”突破

围绕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改革要点“提名制、定标、定额”的变化,学校“国家科学技术奖”推进工作小组要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学校各级各类“科学技术奖”的培育机制,培养、挖掘、梳理、整合学校现有的科技成果,制定申报“国家科学技术奖”工作流程,为冲击高级别科学技术奖打下基础。

为此,一要加强对已有成果的分析,对内容相关的成果进行整合和归并,密切关注企业发展需求,把握科技进步奖申报项目的关键技术点并匹配我校科研团队服务能力,在此基础上力争提炼出新的集成创新成果;二要加大对已有国家级、省部级重点项目的实施力度,催生有重大创新的基础理论成果和有重大应用前景的成果;三要从学校各类科技成果中遴选出有创新性的理论成果或有较好应用前景的技术成果,针对成果报奖进一步完善研究和成果应用推广等进行专项资助,有计划地重点培育重大成果;四要力争与上海电气集团及其旗下公司、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上海第一机床厂、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上海振华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与学校密切开展产学研合作的企业共同合作,从基本的项目合作延伸至奖项申报项目的共同合作研究开发,以更好地共同完成奖项申报工作。

3、 推进协同创新,落实“工程中心”建设

学校将持续推进“上海市2011协同创新中心——大型铸锻件制造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工作,进一步提升中心的运行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并重点围绕国家重大战略,聚焦核心关键技术,加强科研与产业发展匹配度,通过产学研合作,全面推动经济发展。

学校将积极落实上海市工程技术中心及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任务,承担起项目依托单位的责任,提供工程中心建设与运行中所需的经费支持与相关条件保障聘任工程中心主任和技术委员会主任对工程中心的运行绩效进行年度考核并配合市科委做好年度评估和检查。

通过工程中心建设,建立新型科研组织、投入和考核机制,基本形成多层次、多功能、开放性的功能型平台体系,在科研、人才、信息、资源等多方面开展产学研工作,形成合作互动、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4、 加大培育力度,提升“基础研究”水平

在教育部和上海市政府签署的共建上海科创中心协议中要求上海进一步组织和支持高等学校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加快抢占基础研究和战略必争领域制高点,在专业领域加速实现领跑。

2019年,学校将进一步加大“创新团队、基础专项研究、人文社专项科研究、高新技术专项研究”的培育力度,提高培育支持经费,培育经费增加了2.65倍,重点培育基础研究专项、人文社科专项;同时,围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项目的申报加大培训,坚持每周一次的“国家级项目强化训练营”活动,提高广大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确保我校获批的高水平项目逐年增加。

2019年,将继续保持高水平论文的激励政策,力争我校高水平论文数量稳步提升,基础研究有进一步提高。

5、宣传学校特色,扩大“产学研”影响

2019年,学校将加大力度,宣传学校科技特色,宣传“六张名片”,切实落实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战略要求,全面提高产学研水平和层次,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

上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件热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将围绕“华龙一号”关键部件及材料展开工作;电机设计与测试维修团队在持续不断服务好中国钢铁、煤炭、石油行业的同时,扎实推进与中广核、中核两大核电集团、与中核检修公司的合作,切实以学校产学研特色服务核电领域;上海电机学院(南通)工业设计中心,将进一步深化团队以工业设计为核心的全体系产学研服务--进行云康复医疗器械的设计研发;制造企业精益化管理团队在服务小微企业的基础上将逐渐转向服务大中型企业;上海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将继续深入开展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支持方式、运行模式与评价方式;夏申企业融资团队将帮助对口企业开展相关金融服务,助力科研成果的转移转化。

学校将进一步提高“一个三角、三个区、六个中心”的服务能力,不断探索、改进与政府、行业、企业的合作机制,建立定期合作交流机制,主动对接闵行、浦东、奉贤区域社会发展需要,尽力尽责,在服务过程中提升学校的品牌效应。

学校将持续服务好上海电气集团、上海振华重工(集团)、临港集团及上海相关单位,灵活运用定期合作交流、人才引进、联合申报与公关重大科技平台、专项、产学研技术开发(服务)项目、互派科技人员、教师实践锻炼、人才定制培养等合作机制,实现产学研工作效益最大化。

学校将落实武义、昆山、启东等新建技术转移中心的合作内容,加强与“114平台、贤集网、科技牛”等成果转移转化中介的合作,改进和完善“融入长三角,企业科技行”、“长三角企业进上海”等工作机制,积极探索政策协同、技术协同、风险协同、学习协同的有效途径,打造产学研战略联盟大平台,使教师与企业的短期的项目合作演变为长期的战略性合作,实现教师与企业共成长。

6、积极落实推进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

2019年,学校将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一是认真落实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制度,做好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统计及总结工作;二是推动学校建立较为完善的成果披露制度,以现有披露内容为基础,结合成果类型、市场需求等方面对学校知识产权进行全过程的指导服务,以提高科研人员申请专利的质量;三是进一步推动落实《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加强我校技术转移中心机构专业化、职业化和国际化建设,加快高水平的科技成果转化人才队伍建设;四是进一步解读并实施技术转移奖励税收优惠路径,服务学校科技成果转化迫切需求。